近日,在县王村口镇弓桥头村的小香薯种植基地里,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村民们从土地里挖起一根根表皮红艳、外形细长的小香薯,收获着丰收的喜悦。这其中就有一位名叫毛根寿的村民,他是该村的低收入农户,由于腿脚不便,劳动能力较弱,经济来源一直是个问题。直到去年村里开展小香薯种植试点,毛根寿了解到这件事后积极报名参加。
“我身体不好,很多活儿没法做,收入很不稳定。后来我了解到村里推广这个小香薯,我家刚好有两亩地,干这活儿身体也吃得消,就参与试点种植了。”毛根寿告诉记者,他今年种植的两亩地,产出了550多公斤小香薯,卖掉后有了一笔不错的收入。
毛根寿并不是唯一一个参与小香薯试点种植的村民,据王村口镇弓桥头村党支部书记毛卫强介绍,弓桥头村今年共有25户农户参与到小香薯种植中,种植面积120余亩,总产量2万多公斤。而这120多亩的小香薯,由浙江农林大学与遂昌县校地共建,并由国家甘薯类岗位科学家陆国权教授团队全程指导,后续会由浙江农林大学校属企业浙江林达未来乡村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销售。
“我们的渠道能让弓桥头的小香薯直达大城市的社区里,杭州600多个小区基本都能配送到,在其中我们是一个桥梁作用,把社区里的需求给到农户,把农户优质的农产品给到社区居民。”浙江林达未来乡村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曲奇金向记者介绍道。
如今,小香薯已然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但谁又会知道,曾经的弓桥头村是一个以砍伐木头、破坏环境来换取经济收入的村庄。
“在八九十年代,我们这就是年年砍木头、人人砍木头,木头砍去卖钱,那个时候村里的人基本上都是靠砍伐山上的木头为生。直到20多年前,开始有了变化。”毛卫强认真地说道。
2003年6月,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和主持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在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乘着“千万工程”的东风,弓桥头村村民停止了山林砍伐,转而做起了环境整治工作。
“这20年来,村里的变化很大,不仅没人乱砍滥伐破坏环境了,而且村里道路也变好了,环境变好了,村貌变美了。”弓桥头村村民李先源有感而发。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弓桥头村的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弓桥头村常住人口230余人,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村里以中老年人为主,选择适合该群体劳作的农业产业成了村两委的头等大事,最近几年,村两委先后引进小香薯产业和灵芝产业。之所以选择弓桥头村,就是看重了这里的好生态。
2017年,从事灵芝种植的赖建明,回到了家乡弓桥头村,他认为弓桥头村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也很适合灵芝生长,于是和两个朋友一起种植了30余亩的灵芝。
“这个灵芝产业是我们村的重点产业,更是老百姓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赖建明的灵芝种植基地每年要雇30多个村民,从开始到结束需要两千多个工时,基本上一年要付出20多万元工钱。”毛卫强告诉记者,基地雇佣的大多数都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一年下来也能赚一万多块钱,是一笔很不错的收入。
据了解,去年弓桥头村的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3849元,今年有望突破24500元;去年村集体收入为29万元,预计今年将超过50万元。这些数字变化的背后是弓桥头村农业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从原来砍伐木材,种植香菇、高山蔬菜到现在种植小香薯、灵芝、水稻制种,弓桥头村走出了一条致富发展的新路子。
弓桥头村曾经是偏远、落后的代名词,但自“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弓桥头村从“砍伐树木”到“保护生态”,从“环境整治”到“产业升级”,逐步实现了强村富民。在村庄人口流失,人口老龄化的今天,弓桥头村的农业产业发展也为王村口镇其他村子提供了借鉴性经验。当前,在王村口镇党委政府的主导下,许多适宜农村中老年群体作业的农业产业也在纷纷上马中。
华夏发展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发展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QQ:2732028340 如未与华夏发展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