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发展

天津:把手工作品变成时尚精品 老手艺“活”了起来

时间:2025-08-27 13:04:32 来源:网络

  近日,在津南区双桥河镇,非遗传承的“新旧碰撞”掀起创新热潮。非遗传承人以巧思把手工作品变成时尚精品,社区居民以跨界实践赋予传统技艺新活力,老手艺人们正在用新办法让非遗“活”起来。

  在双桥河镇孙庄子村综合活动室,无同竹编的传承人孙红玲正在手把手教授村民编织技巧。“以前竹编主要是编筐、编篮子,实用性很强,但现在市场需求变了,我们必须创新。”孙红玲一边制作精巧的竹编作品,一边讲述这门手艺的历史与变迁,细长的竹篾在她指尖翻飞,“我们仍然保留了选竹、劈篾、刮篾、编织等竹编核心工艺,这是非遗的‘基因’和‘灵魂’,但改变了产品属性和应用场景,像车挂、卡通画、发簪这些产品小巧又精致,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趣味。”

  活动现场,一件件精致的竹编作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大到竹筐、竹篓等传统的生活用具,小到竹铃、竹簪等颇具创意的文创产品,竹编技艺正以全新的面貌走进现代生活。“老手艺不能只停留在过去,得让它‘活’起来。”孙红玲说。

  孙庄子村村民孙恩志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尝试编制“竹丝扣瓷”作品,将竹丝小心翼翼地缠绕在精致的瓷瓶外,他说:“以前总觉得非遗都是摆在博物馆里的老物件,像竹编这些东西,也就是老一辈儿用的簸箕箩筐什么的。要不是今天来参加这个活动,我都不知道咱们老祖宗的手艺还能这么潮。”

  在福和园社区的活动室里,另一场非遗创新实践也在进行。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引领下,将传统宋锦与珍珠装饰结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装饰画作。这种跨界融合的方式,让古老的织锦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社区工作人员韩胜男说:“传统宋锦技艺学习门槛较高,需要长期专业训练。我们提炼出宋锦的纹样、色彩等元素,以成品面料为媒介设计体验活动。这样既能让孩子们感受宋锦之美,又能轻松理解背后的文化,激发他们对非遗的兴趣,扩大非遗技艺的普及面和影响力。”

  据了解,双桥河镇采用“双轨并行”的策略推进非遗传承。一方面延续核心技艺,通过产品创新让老手艺适配现代生活,另一方面提炼文化元素,以体验活动扩大非遗普及面。用竹篾元素“编织”现代生活,用宋锦装饰摩擦创意火花。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进小区、进村庄等传承活动,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华夏发展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发展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QQ:2732028340 如未与华夏发展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华夏发展网 www.theonej5.com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2022007115号-1

华夏发展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axlt6@qq.com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