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发展

欧洲音乐家贵州侗寨采风侧记:鼓楼传出交融和声

时间:2025-07-18 12:05:15 来源:网络

  “我有三个问题!”贵州省黎平县堂安侗寨鼓楼檐下,一首迎接客人的侗族大歌刚刚唱完,来自意大利的作曲家Andrea Granitzio举手提问了。

  Andrea Granitzio提问的主题是服饰、配乐和学习方法,对象是围坐在一旁的侗族歌师。“侗族人喜欢穿着盛装歌唱、即使没有乐器也能完成表演、侗族音乐主要靠口口相传……”收到大家的依次解答,他满意点头:“原来如此,很精彩、让人惊喜。”

  侗族音乐在音乐界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侗族大歌因其独特而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演唱方式、调式、多声形态、节奏等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7月14日,来自欧洲的6名音乐家慕名步入堂安侗寨,与当地歌师鼓楼围坐一起,开展一次跨越山海的音乐文化对话。

  侗族地区处处有歌,事事有歌。这里的人民为什么喜欢唱歌?

  “音乐在侗族地区除了娱乐和审美享受,还承担着更多功能。”侗族青年音乐人梁桂娇说,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祖辈用歌声传承历史、礼俗,宣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歌代文、以歌传文,这是大家喜欢音乐、传承音乐的重要原因。

  侗族大歌没有伴奏、没有指挥,为何和声如此和谐?

  侗族文化专家、黎平县侗学会副会长吴家贤从文化角度分析:侗族大歌最开始也是齐唱,一个声部,随着越来越多人加入,不一样的发音造就了多声部。“从这个角度看,侗族大歌和谐和声的背后反映的是侗族地区包容、团结、自信的社会秩序与集体意识。”

  精彩曲目的灵感从何而来?

  面对这个提问,侗族的歌师们唱起经典曲目《青蛙歌》和《蝉之歌》。两首歌曲,基本旋律和唱法模仿了青蛙和蝉的叫声。歌声唱起,大家顿时明白,侗族大歌的灵感来源大自然,很多演唱技巧是对自然声音的模仿……

  一问一答间,欧洲音乐家们从一场音乐交流中,感受到了侗族的文化和精神,收获了一次深刻的启发。

  英国小提琴演奏家Gwyneth Nelmes说,作为西方古典乐手,自己常习惯看谱、背谱,侗族音乐家凭借记忆,口口相传经典音乐,让人钦佩。

  英国音乐剧演员Eugene Griffin说,自己多在剧院和录音棚唱歌,会将侗族群众随时随地、开放自由的唱歌方法,融入未来的练习中。

  “侗族的音乐淳朴、古老,这将是创作的绝佳灵感来源。”Andrea Granitzio不时用手机录音,此行他收获颇丰。

  文明交流互鉴,共享和合之美。3小时左右的文化交流,以一首东西合唱的《友谊地久天长》收尾。

  “为友谊歌唱朋友,为友谊歌唱,举杯同饮,齐声颂扬,友谊地久天长……”悠扬的歌声,传出鼓楼、传出大山。

华夏发展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发展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QQ:2732028340 如未与华夏发展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华夏发展网 www.theonej5.com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2022007115号-1

华夏发展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axlt6@qq.com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