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不仅是创建文明城镇的需要,更是农牧民工作、休闲和生活的需要,上海庙镇党委、政府立足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补齐民生短板,让农牧民共享发展成果,让农牧民实实在在看到变化、得到实惠,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高奏美丽乡村“富民曲”
念好“旅游经”。上海庙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境内有水洞沟古人类活动遗址、隋明长城遗址、哈日哈腾庙等历史古迹,有以草原大舞台为载体的民族风情狂欢体验基地、以“鄂尔多斯婚礼”为代表的民族歌舞文化、以苏力德祭祀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草原那达慕为代表的民族节庆文化。绚丽多姿的草原大漠风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鄂尔多斯民族风情,展现出了这片神奇土地的诱人魅力。上海庙镇不断完善乡村道路、旅游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自驾游客、骑行爱好者纷纷深入上海庙镇各村庄,饱览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每年常态化开展马兰花旅游文化节、草原那达慕、藏锦鸡节等大型特色活动,年吸引入境游客80万人次,不少农牧民也主动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目前,开设牧家乐20家,销售农副产品,让农牧民尝到了甜头,留住了乡愁,鼓了农牧民的钱袋子。走好“致富路”。“现在的日子是好过了,天天都有钱花!”“现在的社会好了,政策也好了!”路边两个姨姨闲聊,说着说着竖起了大拇指。为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新型农牧民,上海庙镇党委、政府组织农牧民开展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农牧民掌握一技之长拓宽增收渠道。成立长城花园社区职业培训学校和鄂托克前旗老年大学马兰花社区分校,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岗位技能培训,带动企业职工闲散劳动力上岗就业。截至目前,已举办各类培训8场次,培训农牧民500余人次。现在的农牧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实现户户有收入,农牧民的日子越过越美,社会事业蒸蒸日上。
唱响文化生活“乐民曲”
建好阵地搭好台。努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向社会全天免费开放,让农牧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农牧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实现,文化站(室)、文化广场等真正成为农牧民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场所,丰富了农牧民的文化生活。上海庙镇文化站面积达2117平方米,设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老年活动室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文化站(室)共有图书17000册,极大的丰富了农牧民的精神世界。文明新风拂面来。通过一个个内涵丰富的实践活动,一次次温暖人心的志愿服务……上海庙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搭建平台、开展志愿服务等一大批活动,丰富了农牧民精神生活,全镇呈现出一片温馨、宁静、祥和的景象。上海庙镇积极组织开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好“月月有寿星”、“暖心一日餐”等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余次,惠及农牧民2000余人次,持续打造具有上海庙镇特色的文明实践活动品牌,完善嘎查村、社区志愿服务统筹工作,不断提升工作人员业务水平,进一步满足上海庙镇农牧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谱好社会保障“惠民曲”
抗旱防汛解民忧。正值植物生长季,上海庙镇持续干旱,11个嘎查村不同程度受灾,损失严重,上海庙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及时召开抗旱救灾工作部署会,认真分析研判旱情,镇主要领导靠前指挥,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全员下沉,深入田间地头,明确统计受灾情况并及时处理,抗旱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后期,暴雨连降,上海庙镇全镇党员干部闻汛而动,第一时间召开防汛工作专题会议,成立防汛工作专项工作组,镇直各部门、各嘎查村社区严格执行值班制度和应急值守制度,全员保证24小时通讯畅通,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民生保障暖人心。“现在看病有保险,收入也有保障,日子过的有盼头了!”这是农牧民的心声。上海庙镇不断强化社会和民生保障,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养老保险几乎实现全覆盖。上海庙镇始终把走访、关爱弱势群体作为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镇领导、党员干部、志愿者经常走访看望低保户和监测户,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积极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弱势群体真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点一滴见初心。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发展,与民生福祉相连。如今的上海庙镇,一项项工作创新绽放、一张张答卷农牧民点赞。
华夏发展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华夏发展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QQ:2732028340 如未与华夏发展网本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